职场治理者要警惕与下属分工细节

 商学院     |      2018-05-09 10:34

在职场中 ,作为上级的治理者必须为下属创立宽松的事情情况 ,让下属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。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。可是许多情况下 ,治理者和下属的分工并不是很明确 ,而招致下属对治理者的不信任。只有分工明确了 ,治理者才谈得上为下属创立情况。治理者与下属如何分工?日本今世首屈一指的治理巨匠畠山芳雄在他的《治理者革命》里这样警告那些职场中的治理者们 ,治理者与下属的分工非同儿戏 ,弄欠好就是一盘散沙。

凭据下属的情况进行分工
 

治理者和下属是出于同一个目的而在一起事情的 ,各人是相互配合、争取完成事情的朋友。治理者有治理者的任务 ,下属有下属的任务。如果分工恰到利益 ,结果就会最大化 ,下属也可以获得生长。治理者并非一定比下属人格更伟大 ,只是分工差别罢了。

 

人各方面的能力不尽相同 ,有的方面强 ,有的方面弱 ,经常泛起出一种失衡的结构。因此 ,与下属之间进行分工的第一个原则就是 ,凭据对方的能力划分调解分工规模。治理者与下属之间的分工并没有一成稳定的模式或规则。如果下属能力尚有欠缺 ,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,治理者也必须去做 ,以弥补下属能力缺乏泛起的真空 ;相反 ,如果是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下属 ,就不要在意其年龄或资格 ,撒手让他去做 ,治理者只要看着就行了。

 

明明下属做不到 ,可治理者却撒手不管 ,从而出了问题。这样一来 ,治理者不但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,还会招致下属的不信任。反之 ,如果治理者介入下属凭自己的能力能够做到的事情 ,不但会浪费治理者的时间 ,并且下属也难以开展事情 ,最终将影响其能力的发挥。

 

导致下属对治理者爆发不信任的一个典范现象是 ,治理者对明明可以交给下属们做的事情指手画脚 ,而要害的地方却不闻不问。不管事实如何 ,下属如果主观上有这种感受的话 ,就会丧失事情热情。
这种现象有两种情况 ,一种是因为治理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,另有一种是因为治理者缺乏向上或横向说服的能力 ,因而把自己的精力发泄到下属的事情上 ,最终导致干预太过。要注意 ,“在家是老虎 ,出门是豆腐”式的治理者容易招致下属的不信任。